高级搜索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独家报道 » 正文

海上沧桑话疍家系列12:和谐女神与阳江的妈祖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01  浏览次数:356
核心提示:作者:冯峥,广东阳江人。1991年以来任阳江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 妈祖由来──沿海朝野的需要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妈祖原是福建莆田湄州一个名叫林默的渔家姑娘。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她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于宋太宗雍熙 4 年(987)。关于她的生年有6种说法,卒年也有4种说法。 如《潜说友临安志》云:“神为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第六女”,这就比流行的说法早半个世纪左右。

      传说,林默姑娘是在一次暴风雨天见义勇为抢救船只,被台风卷走的。善良的人们不相信这么好的姑娘会死去,宁愿相信她羽化升仙了,便建了个祠庙纪念她。

      千百年以来,渔民打渔,商贾经商,百姓路途无不与大海河流打交道。而直至现在,不可抗拒的海难还是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在科学不发达的当年,每到海上遇险时,人民自然想起这位“暴风雨天抢救船只”见义勇为的渔家姑娘,祈求她的救助。
百年之后的宋宣和4年(1122),一位名叫路允迪任给事中的官员,率8艘船到高丽(今朝鲜),在海上遇上台风,沉了7条, 只因他临危时不断祈求妈祖救命,他乘坐的那条船才没有沉没。宋徽宗听说了,便给林默祠赐了一块题为“顺济”的匾,这大概便是林姑娘从人到神的第一步。
到了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据说他也因为是得到妈祖保佑,才顺利到达大洋彼岸,因此在国外新加坡、马六甲以及国内的湄州、长乐、太仓、南京、北京大兴土木建妈祖庙宇。

      这样,一位见义勇为的渔家姑娘就成了朝野相宜的偶像。朝廷为了安定民心、百姓需要一位保护神,于是,妈祖就变成了最佳人选。从宋到清历代帝王,册封40多次,封号长达64字。如:宋封为“顺济昭灵应惠夫人”,元封为“南海广佑明著天妃”,明封为“护国昭孝纯正灵应孚济圣妃”,清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还有诸如“辅国护圣”、“灵惠助顺”、“福佑群生”、“诚感咸应”、“显神赞顺”、“昭灵显佑”、“广济明著”等等。地位由最初的林姑娘升为夫人、妃、天妃、圣妃、直至天后、天后圣母、圣母元君等等。民国政府称为“林孝女”,现在我们称之为“海峡和平女神”、“和谐女神”。祭祀格局也由最初的平民百姓到朝廷大臣,直至载入国家祀典。明永乐帝还亲自写了《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到了清朝,乾隆皇帝路过天津,偶遇当地人们过妈祖诞,亲临观看,于是这民间节日便升了格,叫“皇会”。(《续天津县志》载:“二十三日天后诞辰,预演百戏,俗称皇会。”)在中国,有名号民祭祀的诸神中,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妈祖是唯一一个。

      所以,凡是华人聚居,与渔业和航海有关的沿海地方,都有妈祖庙。台湾的妈祖庙就有五六百座,八成人口信奉妈祖。全球20多个国家4000多座妈祖庙,妈祖信徒则多达2亿以上。


2 阳江的妈祖文化

      妈祖,因各地语言不同,在阳江叫“嬷祖”。“嬷”(音“马”)。阳江地方称老妈妈为“嬷”,称“妈祖庙”为“娘嬷庙”或“嬷庙”。
阳江市位于广东西南,海岸线长350多公里,岛岸线长150多公里,沿海大小港湾20多处,是古代南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港和中转港。因而此地渔业生产和海上运输业占工农业生产的很大比重。建市前的1987年(因为建市后与山区县阳春县合并),有关阳江的渔业数字是:30个渔业管理区,12373户,62286人,当时全县总人口123万人,渔民占总人口的1/20。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从事海上运输业人员。 属于半渔农地区,因此渔家文化特别发达。

      由于阳江三面环山一面大海的特殊地理环境,台风特多。据《阳江县志》记载,明正德九年至民国三十五年较大台风31次,清光绪19年(1893年)8月20日至30 日连续3次台风,沿海所有蛋家棚尽皆毁灭,死人无数,严重至无人收拾尸体, 只好通通扔进海边一个山洞 ,这就是现在大澳万人坟的由来。建国后的1953── 1987年,共98次台风袭击阳江,年均2.8次。最严重的是1954年8月29日的8号台风, 潮高2.64米,沿海缺堤 583处,倒塌房屋 3227间,损坏房屋12015间,沉船163 艘,损坏354艘,死亡52人,受伤206人,失踪5人,死耕牛29头,失踪14头, 受灾稻田1486亩。

      处于这种台风常常光顾的半渔农地区,阳江的妈祖文化便应运而生。

      阳江渔民中,林、杨、阮、蔡为四大姓。据《林氏族谱》记载:阳江林氏始祖林咸,早在宋朝咸淳年(1265─1274)来自福建莆田。这时距宋徽宗给林默赐匾,林姑娘从人到神走向第一步,是100年左右。 这位来自妈祖故乡的阳江林氏始祖,来到和他老家地理自然环境和生产状况一样的阳江地区,自然把家乡的妈祖信仰也带来了阳江。

      阳江最早的妈祖庙叫祖创宫。座落在阳江古码头旁边的崇善坊(现塘边张一带)。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座北向南,三进结构。毁于人民公社的1958年。 据阳江县志记载,“自宋创建”,“有税米四升”,“每岁春秋仲癸日致祭,仪注与文昌庙同”。清朝阳江诗人谭松年《竹枝词》曰:“烧香妇女爱敲钟,祖创宫前左右逢。”可见当年热闹盛况。

      据不完全统计,阳江城内妈祖庙除了祖创宫外,还有花桥坊的天后宫(现南门街口附近)、西门外的月城宫(现环城南路与南恩路交界)、西门内的西圣宫(现丁屋巷口)、大埠头天后宫(现渔洲路)、石角头天后宫、镇金庙等共约7座左右,而供奉妈祖的大小场所还有10多处,而在沿海各大小渔港渔村的妈祖庙则难以胜数。

      阳江县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起,一连10天为“娘嬷诞”。此前三天,全城男女老幼须斋戒沐浴,打扫室内外。全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上空均用彩绸搭成凉棚,名曰“拱阴街”。沿街摆设以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内容的雕塑或浮雕,当地人叫“摆公仔”。诞期头两天举行盛大的“娘嬷出游”(阳东农村叫“菩萨过巷”,阳西农村叫“朝礼”)。当是时,家家门前则摆设香烛祭品,贫穷人家少不了“一个鹅头三杯酒”,而大户人家和有钱商贾则供以大小满汉全席,供品60──120 样不等。

      从上午八点正起,祭祀仪式开始。先在庙里拜祀,“仪注与文昌庙同”。祝词曰:“维后配天主,极护国征祥。河清海晏,物阜民康。保安斯土,福庇无疆。千秋巩固,万载灵长。神恩思报,圣泽难忘。虔修祀事,恭荐馨香。士民一德,俎豆同堂。仰惟昭格,鉴此蒸尝。尚飨。”
拜祀完了,八名未婚男子把木雕妈祖塑像从供座抬下来,高擎浪伞遮住,开始巡游。走在前面的是左右两名引路人,名曰“提轿”。接着是灯笼、大旗、八音班,然后才是妈祖神像。后面是化妆后少年男女踩高跷或者让人抬起来演戏,叫“飘色”,最后是舞龙。全部队伍1000多人,走遍大街小巷,然后再送回妈祖庙。

      游行路线按既定办事,不得更改。时间安排“廿一游城外,廿二游城内,廿三吃主会”。(“吃主会”即集体大会餐)
紧接廿三日,还要连续“打醮”7天,前后共十天。这十天内, 各行各业俱休假,日间看巡游,夜里看演戏、放炮(类似现在礼花),抢炮头,亲戚往来,大宴宾客。是往日城乡最盛大的节日,因而留下“还紧要过娘嬷出游”的俗语。

      明末清初岭南著名大家屈大均(1630─1783)在他的《阳江天妃庙碑》中写到“在阳江者,亦行祠之。一据北津要害,而绾(WAN)毂(GU)端州之口。 海泊往来,皆虔备牲醴以祈然。岁春秋二仲癸日,有司继祝融而致祭。则于城郭之中,制也。而二月二十三日(疑为三月二十三之笔误──笔者)为神诞日,土人歌舞婆娑,报赛犹盛。”

      最有意思的是,《碑记》接着记载了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外商参与祭祀的情况:“有番贾某者,尝祈于阳江之祠,得蒙神佑,因请予为乐歌以享神。俾用金缕丝绣出屏幛之上,以为观美。且复镌之于石,用作崇碑,垂不朽然。”(见民国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翁山文钞》)意思是,有一位外商,曾在阳江拜过妈祖,因而得到庇佑。他要求让他也唱歌祭神。完了,还请人把这情景用金丝绣在屏帐上,刻在石碑上,以作永久纪念。

3 打击封建迷信,弘扬民俗活动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发展和经济繁荣,宗教信仰中的宗教部分已经逐渐淡化。人们更看重的是人神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对神的希望是“有求必应”,神对人们的要求是“心诚则灵”。本来三教合流,多教混杂,多神并存就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色。特别到了现在,常常可见戴着十字架的善男信女对着菩萨烧香拜佛的。无论是儒、道、佛,还是基督、天主、伊斯兰,见神就拜,见庙就烧香。别说是青年一代,就算是五六十岁的人们,又有谁真正懂得那深奥的宗教原义和繁琐的拜祭仪式呢?他们只懂得“拜得神多神保佑”。比如观音,在民间常以送子职能出现,叫“送子观音”,后来又变成了“救苦救难观世音”,到后来什么都找她,便变成了“广大灵感观世音”。一神多用,这种变化,人们自己也觉得观音忙不过来,于是便变成了“千手观音”。妈祖也一样,当今的妈祖信仰已远远超过了它原来的涵义,从原来单一的救难海神,变成了和平、友爱与和谐的化身。
妈祖信仰除去了它表面的宗教成分,内涵便是积极的友好、慈善、热爱公益、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人文精神。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由于政见不同,人们可分成两派或多派,但是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们不分政见,甚至是敌对的双方也可以走在一起。正是这种凝聚力,使海峡两边的华人,在妈祖信仰上统一起来,把妈祖尊称为“和谐女神”、“和平女神”。因此,在妈祖民俗活动中,我们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势利导,使之在建设和谐社会上作出贡献。这也正是我们民间文艺民俗工作者的职责。

      其实,妈祖文化中,更多的是民俗文化。南宋诗人刘克庄《白湖庙》一诗说“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州。独于民赐福,能使岁有秋。每至割获时,稚耄争献酬。坎坎击社鼓,呜呜歌蛮讴。”可见当时的祭祀活动便有文艺表演成分。到后来,各地“妈祖诞”时沿街摆设的雕塑或浮雕的“摆公仔”,还有“赛宝”和悬挂字画,实质就是我们现在的工艺展览和书画展览;。家家门前摆设的祭品,实质就是饮食文化。而诞期演的“神公戏”和“飘色”,也就是戏剧和杂技表演。这一切,都涵盖在民俗活动范畴,都可以应用到旅游业上来,是繁荣经济,拉动消费的商机。

      我们应该把封建迷信与民间民俗活动区分开来,打击封建迷信,理直气壮地弘扬民间民俗活动。前几年全国“两会”代表,对近年西方圣诞节、情人节日盛,而传统的春节、中秋、清明日渐冷落,表示极大的关注。我们的龙舟节已被人抢注了,这是个深刻的教训。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公司地址: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潮排山潮排路昌源楼A2-A37777 电话:13926340003(陈主任) 13926345553(陈总监) E-mail:yjyxz88@126.com
Copyright 2014-2019 yuxiang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104114号-1
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渔乡子水产交易信息平台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友情提醒: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行业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