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阳江文化博物馆昨起开馆迎客 展示阳江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21  来源:阳江日报  浏览次数:144
核心提示:阳江再添一间民间博物馆,由阳江文化学者冯峥联合中集国际城创办的阳江文化博物馆开馆,该馆分门别类陈列了千余件阳江特色文化的代表性展品,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我市再添一间民间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阳江文化底蕴深厚,大大小小、特色鲜明的民间博物馆不断涌现。昨日上午,阳江再添一间民间博物馆,由阳江文化学者冯峥联合中集国际城创办的阳江文化博物馆开馆,该馆分门别类陈列了千余件阳江特色文化的代表性展品,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阳江文化博物馆位于中集国际城会所中心,面积300多平方米,分为文化展厅和书画展厅,展示了阳江风筝、漆器、“南海I号”、海洋文化、书法、楹联等20多个门类千余件展品。记者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阳江风筝中标志性的“龙”风筝,把环形的文化展厅足足绕了一圈多;关山月、苏天赐等阳江文化名人的书画集被整整齐齐地放置在展柜上;清代阳江翰林姜自驺的书法作品也能在此觅得真迹。

  据介绍,博物馆内所有展品均为冯峥多年来收藏的,今后还将不断丰富完善,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参观。“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萌生了收集整理阳江文化、创办一间文化博物馆的想法,如今终于实现。”冯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阳江文化人,有责任传承阳江文化,让年轻一代感受到阳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热爱阳江文化,为阳江文化发展添砖加瓦。中集国际城负责人周正忠认为,阳江文化博物馆的成立,是阳江文化名人和企业深入互动的一种尝试,不仅有利于提高社区文化品位,也为阳江文化交流、展示和传承提供了平台。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冯桂雄参加了开馆仪式。

 

  阳江最早的新诗集——《打更》 王直/著

  王直原名王昌发。解放前参加进步文学社团,解放初当过中学校长,以新诗著名,出版过几本诗集。

  “漠阳文化深博大,收拾整理靠谁人?”在昨日正式开馆的阳江文化博物馆门前,立着阳江文化学者冯峥为博物馆写的序言,第一句便是对漠阳文化传承问题的发问。阳江在文化方面载誉颇多,“中国风筝之乡”、“中国刀剪之都”、“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诗词之市”、“广东漆艺之乡”、“南海渔都”……每一种文化都自成风格体系,带有被传承和发展的资本。

  怀着一颗“我是阳江人,我要传承阳江文化”的赤诚之心,上世纪80年代初冯峥即有了收集整理阳江文化的想法。30多年过去,冯峥多年的文化收藏终于有了展示的“舞台”——位于中集国际城会所中心而免费面向公众的、正规的展示之处——20多类展品在300多平方米的展示空间里散发出文化永恒的芬芳。

  豆豉、风筝、高凉文化、根雕、奇石、盆景、海洋文化、曲艺、龙舟、诗词、小刀、山歌、摄影、戏剧……这是省内首间专为文化打造的博物馆,这里展示了阳江文化发展的历程,细细审视你还可以看出其一路而来的发展。从清朝谭筱竹的画作到新近出版的《分享阳江》杂志,从根雕艺术到实体风筝展示,从阳江人作曲的《新四军军歌》到美不胜收的本土风景摄影,各时各式的文化载体在此集聚,全面展示着漠阳大地的精神。冯峥说,阳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阳江文化里有永不落伍的积极向上精神,在博物馆里老一辈看见自己的作品自然会自豪,年轻一辈看见了,也能油然生出向上的心态。

  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都有其故事。展品中有蕴含了海洋文化的疍家帽,勾连出千年疍家婚俗和悠悠咸水歌;有代表“南海I号”的船体模型,让人联想起海上丝绸之路的风华;有1980年出版的《阳盐工人》报刊,蜡刻油印做出的红色字体带着撰写人的独特风骨;有阳江1988年2月10日建市时用来剪彩的剪刀,是阳江新发展历程的见证物;有高凉文化专柜,记载着冼夫人、冯盎等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还有陈醉、陈略等人的作品展示区,书画间是友情、艺术、梦想的交织……

  博物馆的展品在其本身之外,还隐含着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共同的梦、共同的向往和兴奋的记忆。那些与阳江相关的诗歌、音乐、绘画、雕塑与影像,依然焕发着动人的光彩。一个文化博物馆的诞生,它为我们所开启的不仅是窥视漠阳文化的一线罅隙,而是打开了一扇窗,打造了一个交流平台,铸造了文化传承阵地,也提供了一个文化教育的课堂。时光终将流逝,而文化的精神永存,不管时间长河如何淘洗,漠阳文化的精髓依然闪耀着不朽光芒。

  “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对外可展示阳江文化风采,对内可推动阳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冯峥如是说。谈起阳江文化博物馆与阳江文化,冯峥的言语间带了点疏狂之气:“这里收藏展览的都是阳江人的作品,不是阳江人的,对不起!”时间在发展,阳江文化在丰富,但冯老的文化传承之心不老。他说,筹办时间仓促,疏漏难免,但是自己问心无愧,因为“我还在做,不信,下次你来看!”(记者/廖毅雯)

 

  阳江文化博物馆部分藏品欣赏

  姜自驺书法(对联)

  姜自驺(1850~1908),字季良、芝眉。光绪12年与其兄姜自驹同科考取进士,传为佳话。姜自驺考取二甲二名进士,授翰林编修,历任会试同考官、湖北副考官、湖南学政、福建延津邵道。姜自驺家风儒雅,清代阳江五位著名书法家,姜氏父子(父、姜清源、兄姜自驹、姜自驺)占其三位。父子三人生平轶事,至今仍在街坊巷里引为美谈。姜自驺风流倜傥,潇洒无羁,诗词风流高雅,颇有李白、杜牧韵味。其书法遒劲秀逸,小楷恬淡雍容、儒雅,有二王神韵,行书揉进黄山谷笔意,而自成一家,世称蟮头体。

 


  林葆莹书法(扇面)

  林葆莹(1838~1897),字樨雪,号季石,江城盐场街人。其书法初学颜真卿,以后师来王诸体,自成一格,以隶书著名,书法作品流传粤港,现阳春崆峒岩石刻有其“归霭”二字。

  


  “灵芝”风筝

  制作/梁治昂(市风筝协会秘书长)

  “灵芝”和“龙”都是阳江风筝的代表作品。“灵芝”曾评为全国“十绝”风筝之一。

  


  “龙”风筝

 


  “南海Ⅰ号”的仿制木船(船模制作/冯浪)

  


  谭筱竹《红楼四屏之“晴雯补装”》

  谭筱竹,清末雅韶人,岭南画派始祖居廉的弟子。

  

  阳江传统龙舟(船模制作/冯浪)

  渔歌剧《三亲家》舞台照

  1978年 8月8~23日,冯峥出城参加创作班,写出渔歌剧《三亲家》。12月15~18日阳江演出队到湛江演出,《三亲家》获得一等奖并代表湛江地区参加广东省新时期首次戏剧汇演,同时在电视、电台播出。《三亲家》是我省第一个渔歌剧,也是我市新时期第一个参加省演出的剧目。37年过去了,参加演出的个别演员已经去世。现在流行的渔歌,就是这个戏剧的曲调。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公司地址: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潮排山潮排路昌源楼A2-A37777 电话:13926340003(陈主任) 13926345553(陈总监) E-mail:yjyxz88@126.com
Copyright 2014-2019 yuxiang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104114号-1
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渔乡子水产交易信息平台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友情提醒: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行业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