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门话题 » 正文

黄颡鱼变色?人为原料掺假或是鱼体变色重要原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2-16  来源:中国水产频道  浏览次数:37
核心提示:“在蛋白原料中人为掺假,如加入染料会导致鱼体体色变化。

 “在蛋白原料中人为掺假,如加入染料会导致鱼体体色变化。”诺伟司陶青燕博士直言。已有的研究发现:鱼体变色主要的临床症状有:1、体表色素异常(黑色素脱落);2、体表脱黏、鳞片易于脱落;3、肝脏损伤。而鱼体只发生变色的症状分析可能的因素有:1、内源性物质,褪黑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参与体内的新陈代谢;2、饲料本身可能含有的有毒有害物,如氧化脂肪,鸡胃糜烂素;3、人为掺入的有毒有害物质。早在2009年,陶青燕博士曾做试验证明含有合成染料、黄丹(氧化铅)、偶氮类色素、酸性金黄的产品会导致鱼体变色。“这些染料的代谢产物对黑色素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性,能损伤黑色素细胞。”陶青燕博士介绍道,“纽约时报曾报道过白色的三聚氰胺基于不同原料染成不同颜色混入到蛋白原料中,而前几年国内也爆出苏丹红染的鸡蛋、酸性金黄染鸡爪等新闻”。
 
对于陶青燕博士提出的这一说法,国家饲料检测中心首席专家杨海鹏告诉中国水产频道,“我们之前的工作中也的确发现过玉米蛋白粉、菜粕、豆粕、鱼粉等原料添加一些如偶氮的染料。如果质检人员经常使用显微镜观察应该会有所发现。”
 
“鱼体变色最大嫌疑是蛋白源掺假,其次是油脂氧化,最后是维生素。但是根据多年经验,以掺假蛋白源为主。”帝斯曼温明表示,纵观近几十年中外水产报道,只有国内在近十年鱼体变色发生较为常见,且多发生在原料价格高涨期间,由此推测,人为掺入的有毒有害物质是产生鱼体变色的重要因素。
 
发生鱼体变色后,苏州大学叶元土教授建议饲料厂先找到引起饲料不安全、影响鱼体健康的饲料因素,如氧化油脂、霉菌毒素、鱼粉安全质量等问题,进行原料的替换。如果鱼粉新鲜度差、尤其是含有金枪鱼等红色肉的鱼粉,其中组胺和肌胃糜烂素含量高,都可能导致黄颡鱼体色变化。其次,饲料中使用大剂量的维生素,使混合的整体维生素量足够;第三,在饲料中解除上述因素后,可以使用桑普的胆汁酸-可利康(12%肉碱产品),1kg/T饲料,同时使用维生素C酯:1kg/T,从保护鱼体肝脏健康着手来解决,大概20天后可以恢复正常体色。
 
“关键是要找到发生鱼体变色问题的原因。”温明坦言,“如果头痛医头,看到着色有问题就加色素,实在是舍本逐末。外源性色素可以改善外观提高商品价值,但是没有解决问题根源只会弄巧成拙”。
 
 
[ 资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帮助中心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公司地址: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潮排山潮排路昌源楼A2-A37777 电话:13926340003(陈主任) 13926345553(陈总监) E-mail:yjyxz88@126.com
Copyright 2014-2019 yuxiangz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9104114号-1
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渔乡子水产交易信息平台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友情提醒: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行业图标